为何说特朗普想早点结束关税战配资知识门户。
特朗普突然宣布,中美谈判进入收尾阶段,关税战马上迎来大结局?
再有几天,中美新一轮经贸谈判就在瑞典举行,外界关注的是,中美还需要几次这样的接触,才能达成新的经贸协议,揭过关税战这一页?
原先定好的3个月休战期,现在已经捉襟见肘,美国已经放风说,准备与中方协商延长事宜,可见还需要一段时日。
【中美达成经贸协议,特朗普访华时机也跟着成熟】
不过特朗普对进展表现得很乐观,他在公开活动上表示,中美现在处于“结束谈判”并“达成交易”的过程中,这似乎表明,中美新的经贸协议,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,大致的框架,已经在前面几轮接触中定好,剩下的就是敲定细节了。
不过这部分,其实也是最艰难的环节,中美互动,向来是框架易谈而细节难定,在经贸这块尤其如此。
框架易谈,是因为这方面的基本盘足够大,共同利益足够广泛,不至于让中美彻底撕破脸;
而细节之所以难定,还是美国那边始终无法摆脱所谓的“战略博弈”观念,偏执地以零和思维审视并处理中美互动,持续泛化安全概念,才让最后的临门一脚要多费几道周折。
再加上中美经贸的规模就摆在那里,协议的文本量也小不到哪去,谈判双方都希望万无一失,肯定要一个条款一个条款地字斟句酌,所以这个收尾阶段会很漫长。
【这个收尾阶段不会一蹴而就】
除了明面上的牵头人对话,期间还有若干工作层级的会面。
从特朗普的角度来看,当然巴不得中美越早谈成越好,反正负责具体谈判的又不是他,协议越快敲定,自己访华的时机就越趋向成熟。
这里就不得不提,特朗普上任之初,曾打算在一百天内访问中国,只是涉及中美大国互动,他个人的一厢情愿显然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。也只有关税停战之后,特朗普才收到了中方的访华邀请。
说回经贸谈判,看美国近期的动向,特朗普政府似乎不只是打算和中国谈关税问题,而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切入,开启一场大国之间的经济对话。
然而从过去的经验来看,这类对话的建设性有待商榷,美国往往是打着“加强沟通”的幌子,上来就对中国经济指手画脚。
【贝森特暗示要和中国开启“经济对话”】
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这几天就煞有介事地表示,要和中国谈谈购买俄罗斯和伊朗能源的问题。看来特朗普政府也清楚,如果得不到中国的配合,自己针对俄罗斯的次级制裁就不会有太多的效果。
问题在于,同样的招数,拜登时期就用过了,换成特朗普上来,也不会有什么额外的奇效。
另外贝森特还承认,尽管美国围绕中国筑起了关税壁垒,但无法阻止中国继续对外出口,然后现在美国想把这个话题放到桌面上,称之为“房间里的大象”,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想怎么谈。
如果还是那些陈词滥调,以“合作”的名义干涉内政,中国完全没有必要继续奉陪下去。
经济对话并不是中美经贸的当务之急,达成经贸协议,彻底叫停关税战才是。美国如果顾左右而言他,恰恰是在变相拖延这个收尾阶段。
【被卡脖子后,美国叫停了与中国的关税战】
到了这个时候,美国要是还觉得自己有设置议题的主导权,那就是不折不扣的误判了。
即便中美最后顺利签署协议,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,协议能不能落实,帮助中美经贸关系长期保持稳定,为双边互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才是关键。
而在这方面,美国尤其让人放心不下。本届美国政府尤其擅长变脸,发起关税战时极尽强硬之能事,寻求对话时又是另一番姿态。
当然了,如果不是知道关税战在打下去,自己会被中国卡脖子,美国大概不会这么快地坐回谈判桌,就出口管制事项与中方谈判。
现在协议接近谈成,中美双边经贸也恢复了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状态,特朗普更是一有机会就说美国与中国“相处得很好”,但是否真的如此,就见仁见智了。
【特朗普政府的一大特征就是善变】
第一次尝到被卡脖子滋味的美国,在达成协议以后,会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?新的经贸协议,是否对这种情况留下了充分的保险机制,这些我们都需要考虑。
当初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,我们在白皮书中阐述相关情况时就提到,在美国持续对华遏制打压背景下,还有疫情等因素,中国完全可以书面通知美方退出协议,或者是启动不可抗力磋商,只是我们从中美经贸大局出发,没有采取这一措施,而是坚持履行协议。
但中国不可能总是单方面地展示诚意配资知识门户,这次达成经贸协议之后,美国那边再搞什么上不得台面的盘外招,那这里就没有所谓的大局可言了。从中美关系的视角来说,谈判收尾并不意味着结束,而是新一轮较量的开始。
九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